手機官網
電話:0371-62659689
傳真:0371-62650566
E-mail: zhongbo@163.com
地址: 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城南工業園
頁面版權所有 ? 2016 新鄭市中博鋼制品有限公司 豫ICP備10206162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鄭州 網站后臺
官方微信
新聞資訊
專家展望復合材料十二五發展
中國復合材料“十二五”發展初探。全球復合材料行業的重心正在從歐美發達國家轉向亞洲, 亞洲復合材料產量高速增長是行業發展最明顯的趨勢之一,產量到2015年有望翻番,達1000萬噸。預計亞洲在全球復合材料市場所占比重將從本世紀初的25%提升至2013年的51%。據中國環氧網/中國環氧樹脂行業在線(www.epoxy-e.cn)專家介紹,復合材料是新材料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材料相比,復合材料具有:可設計性強、比強度比模量高、抗疲勞斷裂性能好、結構功能一體化等一系列優越性能,是其他材料難以替代的功能材料和結構材料,是發展現代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不可缺少的基礎材料,也是新技術革命賴以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復合材料已成為新材料領域的重要主導材料。復合材料工業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2009年全球復合材料/復合材料的產量約900萬噸,其中北美、歐洲和亞洲是三個最大生產和應用地區,全球樹脂基復合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在5%以上,其中亞太地區的增長率可達7%(中國約為9.5%、印度約為15%、歐洲和北美地區為4%)。目前全球復合材料從業人員約45萬人,總產值約1000億歐元。 我國2009年產量達323萬噸,已先后超過德國、日本而居世界第二位,并接近居世界首位的美國水平。復合材料消費分布情況——目前交通運輸、建筑與結構、工業設備、基礎工程、船舶、其他消費領域, 在全球所占比例分別是24%、18%、26%、7%、6%、19%,在中國分別是5%、32%、10%、39%、3%、11%。
國內復合材料裝備水平不斷提升,陸續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線。國內現有纖維定長管、夾砂管及臥式貯罐生產線(含高壓管生產線)350條、纖維纏繞連續管生產線2條、離心管道生產線2條、兆瓦級風機葉片制造廠家約50余家,SMC、BMC專用壓機200余條、拉擠成型生產線400余條、連續板材生產線110余條、噴射機580余臺、各類SMC水箱生產廠家數十個、各類拉擠生產廠家數十個,到2009年復合材料機械化成型比重已達66%。 復合材料用主要原材料已基本配套,玻璃纖維與樹脂的品質不少已經達到國際水準,價格具有競爭力。以玻纖為例,“十一五”以來,玻纖行業科技發展令人鼓舞,成效顯著。以大型無堿池窯技術、純氧燃燒技術、在線短切、電助熔、6000孔大漏板、新型玻璃配方、自動化物流線、風電用多軸向織物規?;a、超細電子紗的規?;a等一大批重要科技成就,極大地提高了行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其中,無堿玻纖池窯拉絲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世界最大的年產12萬噸無堿池窯拉絲生產線在“十一五”期間建成投產,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已在全行業普遍采用,并陸續出口。 全球復合材料行業的重心正在從歐美發達國家轉向亞洲,亞洲復合材料產量高速增長是行業發展最明顯的趨勢之一,產量到2015年有望翻番,達1000萬噸。據中國環氧網/中國環氧樹脂行業在線(www.epoxy-e.cn)專家介紹,預計亞洲在全球復合材料市場所占比重將從本世紀初的25%提升至2013年的51%。
隨著風能和航空航天等高精尖技術的發展,復合材料在高附加值領域的應用將更多。中國將成為全球復合材料最活躍、發展最快的地區。未來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經濟的轉型以及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復合材料在中國將獲得更大發展。印度在復合材料方面也蘊藏著不可忽視的增長潛力,汽車等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將帶動印度復合材料行業成長。中東、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也是高增長潛力的國家和地區。 我的復合材料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面向產業的集成技術創新發展不足,新產品與新技術開發力度不夠。產品以中低檔制品居多,勞動密集型為主,增強材料以玻纖為主。原輔材料系列化不足,部分高端品種仍較欠缺,突出的是CF、AF。 國產纖維連續原絲氈工藝性能差。先進裝備與自動化技術與國外的差距較大,先進裝備的開發能力較弱。行業規范、標準化工作有待提高,復合材料設計技術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企業管理水平、技術創新能力不高。行業內低價惡性競爭已經成痼疾,企業盈利能力偏弱,難以有充足的資金提升技術裝備水平。關于發展趨勢和未來需求,中國環氧網/中國環氧樹脂行業在線(www.epoxy-e.cn)專家表示,“重點研究開發滿足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性能復合材料及大型、超大型復合結構部件的制備技術”,已納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制造業領域的基礎材料的優先主題。隨著我國加入WTO一方面,在復合材料民品市場上國外生產原材料、設備及復合材料的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為我國帶來了較先進的原材料、工藝技術及產品。